《清平樂》熱播已過半,精工細作的服化道、充滿美感的畫面色調構圖都為人所津津樂道,但專注美食的蒙大廚,卻不由自主被劇中不斷登場的各色宋朝美食吸引了目光。每每哪位上清風樓點單,那鏡頭就懟到了菜前,食客們一箸箸美食入口,腮骨的耳朵底下就開始發酸收縮,嘴里不由自主浸出了大量口水……

如若《清平樂》又名《舌尖上的宋朝》,那羊肉絕對是這部宋朝美食劇的主角,頻頻出鏡,僅寥寥數語,三道羊肉相關的美食已經勾得人控制不住下單買肉的手。


深夜,皇帝一回宮,有眼色的近侍就時刻準備著奉上夜宵烤羊肉。噫!果然是皇帝才有的神仙日子!

但與劇相比,史料里面有位宋代皇帝可謂是非常勤儉節約了。
魏泰曾在《東軒筆錄》中寫道,宋仁宗一日晨興,語近臣曰:“昨夕因不寐而甚饑,思食燒羊。”晚上餓的睡不著想吃烤羊肉的皇帝?為何竟與我如此相似?
話雖如此,但畢竟是國家統治者,卻也并非如此寒酸。羊肉作為宋代宮廷權貴餐桌上的座上賓,受歡迎的程度有詩而證“金盤堆起胡羊肉”,“日支羊肉六千斤”。這是南宋汪元量寫的《湖州歌》描繪皇家吃羊肉的場面,說宴席上的羊肉大盤大盤得堆起來了,一天就要吃掉六千斤。日支六千斤?莫不是詩人又夸張形容了?查查史料,開封御膳房每年消耗“羊肉四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,常支羊羔兒一十九口”,粗粗一算,一天六千斤沒有,一千多斤那是綽綽有余。

皇帝一家人,一天吃一千多斤羊肉?這羊肉,果真這么好吃?
也是宋代詩人釋懷深,以一首詩力證羊肉的美味:“人生稍富足,著意營口腹。買魚尋鱖魚,買肉要羊肉。”日子稍微富足點,就要滿足下自己的口腹之欲,最佳選擇那當然是鱖魚和羊肉!
可見自古以來,羊肉就是廣受歡迎的高端食材。如此追捧羊肉的宋代,以羊肉為原料的菜肴也是豐富多彩。據《夢粱錄》載,北宋京都飲食店和南宋臨安飲食店這兩家的羊肉招牌菜就有不下40種,小二上來報個菜名:旋煎羊白腸、批切羊頭、乳炊羊肫、燉羊、鬧廳羊、羊角、羊頭簽、蒸軟羊、鼎煮羊、羊四軟、繡吹羊、羊蹄筍……要是新手,那得吸溜多少次口水才能報完……

前面提到的詩人或許你還不曾耳聞,但有一位,詩才和“口才”一樣聲名赫赫的大詩人你一定聽過,他就是北宋知名老饕、美食點評大V——蘇東坡。他去嶺南,就“日啖荔枝三百顆”,去湖北黃州,就“長江繞郭知魚美,好竹連山覺筍香”,在吃羊肉這件國民級享受上,他的貢獻也不可小覷。
羊肉,蘇軾愛吃。在朝為官時,他“十年京國厭肥羜,日日烝花壓紅玉”, "平生嗜羊炙,識味肯輕飽",但天天吃小肥羊的愜意日子還是不長久,當蘇軾貶謫到惠州,羊身上肥嫩滑口豐腴的部位不歸他了,但羊肉的美味實乃割舍不下,這可如何是好?
這時候蘇軾就發揮了他作為美食家“會吃”的一面。他買來一般沒人要的羊脊骨,“骨間亦有微肉,熟煮熱漉出(不乘熱出,則抱水不干),漬酒中,點薄鹽炙微燋食之。終日抉剔,得銖兩于肯綮之間,意甚喜之,如食蟹螯。率數日輒一食,甚覺有補。”欸!羊脊骨?這不就是流傳至今,如今大受歡迎的羊蝎子部位嘛!和如今熱氣騰騰入味三分的羊蝎子火鍋不同,蘇大吃貨拿它水煮后趁熱撈出,用酒腌了上火烤,撒點鹽就吃。講究的,是個食物的本味

這時就有人傻了:羊的本味是什么?膻味嗎?宋代吃貨和咱們現代人不一樣? 還偏愛這膻味嗎?
那不是!宋代的羊,多從草原“進口”而來,那就是所謂的“金盤堆起胡羊肉”里的“胡羊”,而宋代自家的草場,是要優先供給戰馬這種戰略物資的。也許這也是宋代羊肉價高的原因之一了。而胡羊么,品嘗過蒙大廚的烏拉特羊的朋友都懂的——羊骨入清水鍋里,大火燉煮,下肉塊,武火燒溢,嘭嘭水聲擊打鍋蓋,后文火燉之,待滿屋醇香、肉爛湯濃時盛出。湯香濃,色如奶,肉彈嫩,一箸入口,全無膻氣,是從未體味過的清香鮮嫩、豐腴彈牙。真乃三春不忘。

美食的不可思議,就在于簡單的食材和料理手法,卻烹飪出驚艷四座、讓來往賓客各個食指大動的美味。聽來復雜,卻其實不過是對食材的考驗。
中國人算得上是最講究吃的民族,古來許多做菜的名廚,其名字都和宰相一樣顯赫地留在青史上,烹飪方式的繁雜,可謂“膾不厭細”。但一切技法上的追求,都是在食材的基礎上做味覺疊加。好的食材以紛繁復雜的技法加以烹飪,固然可以錦上添花,卻也失卻了食物的本味。如刺身、如魚子醬、如烏拉特羊……如今真正的老饕,是更偏愛以更簡單的做法佐以更優質的食材,享受“食味的初相”。
因疫情之故,出省游跨境游依然無法成行,不如美酒美食邀三五好友小聚,至于如何招待……宋人張耒給了誠摯建議:“縣公吳生我世舊,為我烹羊酤斗酒。”世交老友一起大碗喝酒大塊吃羊肉,選擇讓蒙大廚的烏拉特羊,甚至無需廚藝,僅用清水燉煮加鹽調味,即可清香誘人,滿口豐腴滋味。

地址: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文化路永盛成大廈B座1506室 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》蒙ICP備15003031號-1 網站建設:北京傳誠信